-
于两难中见大英雄看新编历史京剧武帝刘彻
新民艺评丨张震:于“两难”中见大英雄——看新编历史京剧《武帝刘彻》 有许多粗通文史的京剧观众,他们认可老戏属于“说戏”或“戏说”,专注于唱念做打是否道地、表演程式是否工整等。而对于新编历史剧,他们除了同样注重表演,对其反映历史的真实与否十分看重。上海京剧院的《武帝刘彻》正是要面对这样一批对文史、对京剧都比较懂行而又有较高要求的观众,必须考虑在两个小时内,如何能在历史和艺术的“两难”中叙述...
-
上海戏剧学校第一次公演记
济阳客:上海戏剧学校第一次公演记 上海戏剧学校假座黄金公演,笔者看了十三日(星期日),日夜两场,成绩上称满意。 日场,入场《富贵长春》已成尾声,卖座因上海喜欢哄闹热,卖足十二成。虞洽老,带同男女友朋姗姗来迟,位置也只能排到十几排。《法门寺》刘瑾因年太轻,出口无劲;贾桂读状子,有气无力;饰刘标者,好似浦东人,“起解”时唱大段“流水”,与刘公道倒还不错。赵廉为关正明,所唱腔调全学马连良...
-
三下殿与三哭
——看姜亦珊的李艳妃 若干年,老戏迷把进戏园子称为“听戏”,谁要是说出“看戏”俩字,指定被人笑话。也难说,京剧里确有一些剧目是供“听”的,《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就是如此,两个来钟头主要是唱,没有舞,没有打。这戏久演不衰,不仅一些大师、名家都唱过,更有李宗义、李炳淑、“三李”的录像在电视台播出多次,让众多戏迷过了瘾。正因为如此,现在青年演员再贴这戏码,就面临不小的压力。2015年10月2日...
-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时光荏苒,日夜穿梭,新的一年已到来。回首过往,2023年,在“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带动下,北京的“演艺之都”建设再结硕果,京剧演出更是一片红火,国家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奋力拼搏,不负众望,每个剧院都有两到三个优秀新编剧目诞生。虽然有些剧目还需要继续打磨,不断完善,但方向是对头的,那便是创新。 创新是一切艺术发展的前提,一部京剧发展史,充分说明了这个规律,没有新剧目的诞生...
-
一边打擂一边抢救老戏
“从没想到看京剧还掉眼泪了,还是到剧场看戏有感觉……”北京京剧院第四届“魅力春天”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日前鸣锣开赛,首场演出结束后,几位年轻观众边走边议论。 虽然主演周美慧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演员,但《明妃传》的首场演出门票几天前就全部售罄了。观众如此热情,与这出戏不无关系。《明妃传》是京剧尚派代表作,但因为尚派传人比较少,这出戏已有几十年没有出现在舞台上了。 为了此次擂台赛...
-
一匹创新的黑马闯进两千年后的现实生活
——评新编古代京剧《正考父》 北京京剧院与国家大剧院联手推出的新编古代京剧《正考父》是一部很古典,却颇时尚的作品。尽管其内容是那样的古老、遥远,其表现却相当时尚、现代。它的人物、故事、气息,与我们欣赏的现代戏毫无二致,台上的古人一如我们的父老君亲、师友乡邻,很是熟悉,虽未见过,却很心仪,这证明了创演古代戏,亦如创演现代戏一样需要生活的体验与现代的思维,这是历史剧可以赢得今天观众的一大原因。然而...
-
一个编剧眼中的四大名旦
一个编剧眼中的四大名旦 梅兰芳先生的戏,绝大部分是载歌载舞而且富丽堂皇的,他兼长唱、念、做、打,舞蹈尤为突出,如《洛神》《西施》《太真外传》《霸王别姬》。必须认识这一点,你编写的剧本才能付诸梅派而演出。当然,绝不是说只给他编一段舞蹈就行了,而是说戏中必须有一段舞蹈,他才乐于接受,以发挥其特长。 我与程砚秋先生更熟识。他的戏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戏是罗瘿公编的。...
-
1936年梅兰芳黄浦江畔重逢卓别林
1936年,卓别林与梅兰芳黄浦江畔重逢 1936年,梅兰芳在沪欢迎卓别林 说起喜剧大师卓别林和上海的渊源,最乐为人道的莫过于他与中国京剧的邂逅。而这样的邂逅,也见证了他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交谊。两位艺术大师初次相见于1930年,地点在美国洛杉矶。六年后的1936年,卓别林到访上海,他俩再次相逢。 无论艺术还是精神世界,他俩有很多共同之处。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