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创新的黑马闯进两千年后的现实生活

——评新编古代京剧《正考父》 北京京剧院与国家大剧院联手推出的新编古代京剧《正考父》是一部很古典,却颇时尚的作品。尽管其内容是那样的古老、遥远,其表现却相当时尚、现代。它的人物、故事、气息,与我们欣赏的现代戏毫无二致,台上的古人一如我们的父老君亲、师友乡邻,很是熟悉,虽未见过,却很心仪,这证明了创演古代戏,亦如创演现代戏一样需要生活的体验与现代的思维,这是历史剧可以赢得今天观众的一大原因。然而,它又十分京剧,京剧本体毕现,让观众欣赏习惯得到满足。剧中两大主要角色正考父和司马牛分别由北京京剧院四大主演张剑锋、杜镇杰、李宏图、杨少彭担纲。唯一的青衣角色由张慧芳饰演,委婉不失大气,唱做可圈可点,将全剧装饰得阴阳调和、惹人喜爱。其他净、丑、老旦角色,尽皆胜任,可谓全梁上坝,保证了一台戏的饱满、生动。 《正考父》讲述了孔子七世祖正考父严以修身、清廉从政、勤躬为民、忠义传家的故事。前面表现正考父身为地方小吏,不畏艰难困苦、奸人构陷,与百姓同耕、为百姓造福的坚强意志,后面表现正考父荣膺庙堂公卿,依然清廉如故、铭鼎自诫,且大胆劝谏同僚戒酒以保持清醒,致使国君幡然醒悟、自觉效法的博大胸襟,实为近年来历史剧创作中鲜见的令人振聋发聩的好题材,使人不得不由衷地为剧作家对题材的发现和开掘、艺术家心同此心的创造拍手叫好。 “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 ”剧中正考父刻于食鼎上的31个字,叩击着无数观众乃至社会上下各色人等的心扉,育化着每个人的情愫和良知。鼎铭的发现,原是朝臣们为反对正考父提出要大家戒酒,向国君告发他在家中融金铸鼎、铺张的证据,却不料一只小小的刻有铭文的食鼎打开了朝臣与国君的眼界,且通过大臣司马牛铿锵和鸣的唱腔释出铭文的现代内容:考父大人每被主公擢拔任命,就愈加谨慎谦恭,“一次擢拔低头,再次擢拔曲背,三次擢拔弯腰,走路都要靠墙行走。 ”最后10个字则是说:“煮稠粥用此鼎,煮稀粥也用此鼎,温饱即可,勿有奢求。 ”国君听后说:“正考父鼎置于家庙,是为警示自己,训诫后人。这哪里有什么夸官显贵?正考父谦恭谨慎,他身为首辅,何曾在众卿面前盛气凌人?倒是对孤每每直陈国事,不怕得罪。这样的担当,朝臣之中又有哪一个比得上? ”于是颁禁酒令,命“我宋国君臣要同戒奢靡,共倡节俭” 。并赏赐正考父骏马轩车,要他去乡间村野察访民情,为朝廷多多进言。 这样的内容、编排、唱念,足以使人震撼,盖惊异于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令人震撼和感动的人物和事迹!功在剧作家对我国古代历史生活的敏感与发掘。这铭文的发现与宣告,对我们的历史剧乃至现代剧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它启示我们:戏剧创新首先在题材创新,新的视角和立意首先仰赖于新的故事和新的人物。体验历史生活,需先深入攻读史籍。剧作家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迁出了一匹黑马,闯进迁延两千多年后的现实生活,打开了多少力求创新、艰难创新、胶着前行的传统文化开掘者的眼界,使人领悟到创新之难和创新之妙,使我们深感剧作家和艺术家如正考父般的勇气、执著与信念。 这勇气、执著与信念,是对国家,对百姓,更是对艺术。说京剧《正考父》是一匹创新的黑马,是由于两千多年前的正考父如一匹啸啸的黑马闯进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且搅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神经与灵魂,无论是官,是民——尤其是官,无论是大官、小官,好官、坏官,都是一部当代版的警世恒言。开阔而悠远的立意,使我们想到鲁迅赞扬的“我国自古就有的民族脊梁” ,赞誉的“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正考父七世孙孔子赞其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让人联想到孔夫子之所以被尊为我国历史上的至圣先师,将中华文脉和道德遗教传承至今,成为我国当代核心价值观的血脉根源。 自然,正考父的优秀品质不会是空穴来风。盘古、神农、女娲、大禹,当是他理想和情智的源泉。我们在讲他的故事时,似也不应忽略。传说中的祖先,是我们的上帝和理想,与《国语》《左传》 《史记》等多种史籍中记载的正考父自有不同。 剧的结尾,正考父骑着国君赏赐他的骏马挥鞭起舞,走在通向荒郊野外的小路上。一个做了一辈子官的耄耋老人,离得开他一辈子为之服务的农民百姓吗?能在有生之年多去看他们几次,才是他渴望的幸福,反之更会令他寂寞与不安。李白诗曰:“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虽潇洒不羁,却不免消沉,远不如正考父直谏戒酒的清醒康达。戏剧结构的最后一笔,尽收全剧的点睛之妙,“黑马”的意象顿显戏曲艺术的写意之旷、之远、之美。这使人想起周信芳的《扫松下书》 ,张广才大公与李旺娃娃的风趣表演,将《琵琶记》的立意升华至极,舞台呈现却返璞归真。《正考父》最后一场极生活化的表演,也在虚实之间完成,观众在欢乐中咀嚼深刻,是全剧最具观赏性的一场。黑马啸啸,到百姓中去,让正考父的形象跻身于“灯火阑珊处” 。一个老人的内心照亮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使观众身心勃发,兴味蕴藉,余韵不去,创造出高山般的审美价值。 戏经过打磨提升,还会更好。观赏性不仅依赖唱、念、做,尽管是唱功戏或做工戏,归根到底还应依赖于戏剧性。只靠好的唱词、唱腔,演员好的演唱技巧,很难真正打动观众。例如《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是典型的唱功戏,若无激烈的戏剧冲突,君臣间的生死博弈,和由此造成的生、旦、净的激烈争辩,也会唱之无力,听之乏味。那各不相让的顶嘴争唱,就是该剧唱法的革新与创造,为其之前的传统所不见。京剧再有魅力,也要研究和适应今天观众的口味与兴趣、研究和适应剧本内容的风格与特色、研究和适应演员演唱水平可能发挥的潜能与极限。戏剧性要与时俱进,而不能总停留在与前人的创造大同小异或似曾相识的层面。 对于观众而言,动情才能动心,情趣犹胜情怀。寓教于乐,也需各乐其乐。 《群英会》中蒋干为盗书洋洋自得向曹操讨赏,反被曹操啐骂:“你本是书呆子,一盆面酱” ,是该剧人物刻画最令人开心又最发人深省的细节;鲁肃每每称诸葛亮为“活神仙” ,把自己变做可笑的“呆头鹅” ,却维系了吴蜀两国联合破曹的最高利益,又同时保护了诸葛亮涉险过江的任务,避免了周瑜寻借口诛杀诸葛亮的战略失策,将赤壁大战的风云扰攘变成展现他与诸葛亮个人友谊的温床。情感之于有趣,是两个老生间不同艺术风格竞争的必须,这样观众方可大快朵颐。对于艺术而言,“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只有变,才能永远保持艺术那总可溢出观众想象力的表演桥段。正如梅兰芳大师的“移步不换形” ,“不换形”是京剧健康发展的保证,“移步”是京剧生命延续和更新的前提。不移步、不创新,换不换形皆无从谈起。就这个意义来说, 《正考父》的舞台呈现还可更多些变化。 《正考父》以筑堤和考鼎两条主线展开故事,将正考父为官亲民为民、为臣公忠体国、为人恭俭清廉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本剧的核心思想“官高不可忘根本,根本原在民心栽”随剧情的发展得到升华。导演任鸣表示,《正考父》以“七分传统,三分古风”为总体理念,在充分尊重京剧传统的同时,根据该剧所表现的时代,体现古风、古韵、古意。主演杜镇杰说:“以前对正考父并不太了解,这部戏让我认识了这个伟大的人物,甚至开始崇拜他。 ”但他并不打算将自己受到的教育直接搬上舞台:“我们不能板着面孔教育人。 ”他在舞台上展现了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形象,用平易近人的一言一行给大家讲述人生体会和为官之道。 应该说,融金铸鼎和鼎上铭文,是《正考父》古风、古韵、古意的集中体现。舞美创造以三幅中国古画为背景,以写意的方式营造悠远空旷的诗意美。音乐唱腔创造,依剧中人物行当与演员流派特点,充分挖掘了京剧老生唱腔的潜力,特别是剧尾一段长达36句的反二黄唱段,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正考父的情怀,以及忠臣司马牛与正考父肝胆相照、在朝堂上力挺正考父的抒怀,都长时间萦回于笔者的耳畔。或许,古风的内涵就是古人朴实无华、诚挚单纯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性格吧。从对人的体察和塑造来说,这样的古风自然也会带来现代舞台上的新意。 前面的“筑堤”一场,正考父全无防人之心,全部心思只放在与民一同挥洒汗水上,但后来情节的发展——其妻为百姓送野菜充饥,其友司马牛与他研发农具、为他平冤正名,均不是他的戏份;对地方恶势力的作梗暗算,他既无察觉也无防范,只待后来由别人揭晓,这就有些得不偿失。即使是古人、古戏、古风、古意,地方官欲为民做事,只靠清廉、不张法制,只靠任劳任怨,却缺乏心智,即使“心底无私”也很难谋得“天地宽” 。可见,古风不仅有唯美,还要有励志、慧心和霸气。戏剧赢得观众要靠动情、动心,古风古韵也需接地气,才能走进观众心里。与天斗、与地斗,不与人斗、不与自己内心的另一个自己斗,必然会削弱整部戏的戏剧性、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减弱对“人”的塑造,乃至使戏变得拖沓,使古风、古韵流于古拙、平淡。当然,这里所说的“斗” ,是指富有戏剧性、性格化和情趣的冲突以及情境的营造。笔者特别赞美全剧的最后一场,就是因在浓浓的古风古韵里,笔者看到了一个最美的人、一颗最美的心——一个完全特有的老人形象,一颗虽老迈却跃动不息的心。

标签: 戏曲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