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五 論語十七朱子语类
泰伯篇 泰伯其可謂至德章 泰伯得稱「至德」,為 人所不能為 。可學。 問「泰伯可謂至德」。曰:「這是於『民無得而稱焉』處見,人都不去看這一句。如此,則夫子只說『至德』一句便了,何必更下此六箇字?公更仔細去看這一句,煞有意思。」義剛言:「夫子稱泰伯以至德,稱文王亦以至德,稱武王則曰未盡善。若以文王比武王,則文王為 至德;若以泰伯比文王,則泰伯為 至德。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二 論語十四朱子语类
雍也篇三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章 問:「力不足者,非干志否?」曰:「雖非志,而志亦在其中。所見不明,氣 質昏弱,皆力不足之故。冉求乃自畫耳。力不足者,欲為 而不能為 ;自畫者,可為而 不肯為 。」宇。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廢,是好學而不能進之人,或是不會 做工夫,或是材質不可勉者。「今女畫」。畫,是自畫,乃自謂材質不敏而不肯為 學者。必大。中道而廢,與半途而廢不同。半途是有那懶 而不進之意...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九 論語二十一朱子语类
先進篇上 先進於禮樂 章 立之問:「先進、後進,於禮樂 文質何以不同?」曰:「禮,只是一箇禮,用得自不同。如升降揖遜,古人只是誠實依許多威儀行將 去,後人便自做得一般樣 忒好看了。古人只是正容謹節,後人便近於巧言、令色。樂 ,亦只是一箇樂 ,亦是用處自不同。古樂 不可得而見矣。只如今人彈琴,亦自可見。如誠實底人彈,便雍容平淡,自是好聽。若弄手弄腳,撰出無限不好底聲音,只見繁碎耳。」因論樂 ...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 論語十二朱子语类
雍也篇一 雍也可使南面章 問:「『寬洪簡重』,是說仲弓資質恁地。」曰:「夫子既許它南面,則須是有人君之度,意其必是如此。這又無稽考,須是更將 它言行去看如何。」義剛。問:「『雍也可使南面』,伊川曰:『仲弓才德可使為 政也。』尹氏曰:『南面,謂可使為 政也。』第一章凡五說,今從 伊川尹氏之說。范氏曰『仲弓可以為諸侯』,似不必指諸侯為 南面,不如為 政卻渾全。謝氏曰:『「仁而不佞」,其才宜如此。』楊...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四 易十朱子语类
上繫上 繫辭,或言造化以及易,或言易以及造化,不出此理。 上、下繫辭說那許多爻,直如此分明。他人說得分明,便淺近。聖人說來 卻不淺近,有含蓄。所以分在上、下繫,也無甚意義。聖人偶然去這處說,又去那處說。嘗說道,看易底不去理會 道理,卻只去理會 這般底,譬如讀詩者不去理會 那四字句押韻底,卻去理會 十五國 風次序相似。淵。 問:「第一章第一節,蓋言聖人因造化之自然以作易。」曰:「論其初...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五 易十一朱子语类
上繫下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賾」字在說文曰:「雜亂也。」古無此字,只是「嘖」字。今從 「賾」,亦是口之義。「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 」,雖是雜亂,聖人卻於雜亂中見其不雜亂之理,便與下句「天下之至動而 不可亂」相對 。?。 「天下之至賾」與左傳 「嘖有煩 言」之「嘖」同。那箇從 「口」,這箇從 「●」,是箇口裏說話多、雜亂底意思,所以下面說「不可惡 」。若喚 做好字,不應說箇「可惡 」字也...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二 易八朱子语类
咸 「否泰咸恒損益既濟 未濟 ,此八卦首尾皆是一義。如咸皆是感動 之義之類。咸內 卦艮,止也,何以皆說動? 」曰:「艮雖是止,然咸有交感之義,都是要動 ,所以都說動 。卦體雖是動 ,然才動 便不吉。動 之所以不吉者,以內 卦屬 艮也。」僩。 咸就人身取象,看來 便也是有些取象說。咸上一畫如人口,中三畫有腹背之象,下有人腳之象。艮就人身取象,便也似如此。上一陽畫有頭之象,中二陰有口之象...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三 易九朱子语类
困 「困卦難理會 ,不可曉 。易中有數 卦如此。繫辭云:『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困是箇極不好底卦,所以卦辭也做得如此難曉 。如蹇剝否睽皆是不好卦,林錄云:「卻不好得分明,故易曉 。」只有剝卦分明是剝,所以分曉 。困卦林云:「雖是極不好卦。」是箇進退不得、窮極底卦,所以難曉 。林錄云:「所以卦辭亦恁地不好,難曉 。」其大意亦可見。」又曰:「看易,不當更去卦爻中尋...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七 易十三朱子语类
說卦 「贊於神明」,猶言「治於人」相似,謂為 人所治也。「贊於神明」,神明所贊也。聖人用「於」字,恁地用。不然,只當說「幽贊神明」。此卻是說見助於神明。淵。 「贊」,只是「贊化育」之「贊」,不解便說那贊命於神明。這只就道他為 神明所贊,所以生出這般物事來 ,與人做卦。淵。 「生蓍」,便是「大衍之數 五十」,如何恰限生出百莖物事,教人做筮用?到那「參 天兩 地」,方是取數 處。看得來...
-
朱子語類卷第七十一 易七朱子语类
噬嗑彖辭中「剛柔分」以下,都掉了「頤中有物」,只說「利用獄」。爻亦各自取義,不說噬頤中之物。淵。 張元德問:「易中言『剛柔分』兩 處。一是噬嗑,一是節。此頗難解。」曰:「據 某所見,只是一卦三陰三陽謂之『剛柔分』。」洽錄云:「分,猶均也。」曰:「易中三陰三陽卦多,獨於此言之,何也?」曰:「偶於此言之,其他卦別有義。」洽錄云:「『剛柔分』,語意與『日夜分』同。」又問:「復 卦『剛反』作一句否?」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