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六 程子之書 二朱子语类
遺書 云,不信其師,乃知當時有不信者。方。第三卷。 「學原於思。」思所以起發其聰明。端蒙。 「六經浩渺,乍難盡曉 。且見得路逕後,各自立得一箇門庭。」問:「如何是門庭?」曰:「是讀書 之法。如讀此一書 ,須知此書 當如何讀。伊川教人看易,以王輔嗣胡翼之王介甫三人易解看,此便是讀書 之門庭。緣當時諸經都未有成說,學者乍難捉摸,故教人如此。」或問:「如詩是吟詠性情,讀詩者便當以此求之否?」曰:「然...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八 張子之書朱子语类
一凡入近思者為 此卷。張橫渠語錄用關陝方言,甚者皆不可曉 。近思錄所載,皆易曉 者。揚。 問「氣 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曰:「此張子所謂『虛空即氣 』也。蓋天在四畔,地居其中,減得一尺地,遂有一尺氣 ,但人不見耳。此是未成形者。」問:「虛實以陰陽言否?」曰:「以有無言。及至『浮而上,降而下』,則已成形者,若所謂『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即是氣 之渣滓。要之,皆是示人以理。」道夫。第一卷...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二 樂朱子语类
古今 問:「古尺何所考?」曰:「羊頭山黍今不可得,只依溫 公樣 ,他考必仔細。然尺亦多樣 ,隋書 載十六等尺,說甚詳。王莽貨泉錢,古尺徑 一寸。」因出二尺,曰:「短者周尺,長者景表尺。」義剛。 十二律皆在,只起黃鍾之宮不得。所以起不得者,尺不定也。升卿。 「律管只吹得中聲為 定。季通嘗截小竹吹之,可驗。若謂用周尺,或羊頭山黍,雖應 準 則,不得中聲,終不是。大抵聲太高則焦殺 ,低則盎緩...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九 張子之書 二朱子语类
非類入近思者別為 此卷。 正蒙有差分曉 底看。節。 或問:「正蒙中說得有病處,還是他命辭不出有差?還是見得差?」曰:「他是見得差。如曰『「繼之者善也」,方是「善惡 混」』云云。『「成之者性」,是到得聖人處,方是成得性,所以說「知禮成性而道義出」。』似這處,都見得差了。」賀孫。 正蒙所論道體,覺得源頭有未是處,故伊川云:「過處乃在正蒙。」答書 之中云:「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三 孔孟周程張子朱子语类
看聖賢代作,未有孔子,便無論語之書 ;未有孟子,便無孟子之書 ;未有堯 舜,便無典謨;未有商周,便無風雅頌。賀孫。 此道更前後聖賢,其說始備 。自堯 舜以下,若不生箇孔子,後人去何處討分曉 ?孔子後若無箇孟子,也未有分曉 。孟子後數 千載,乃始得程先生兄弟發明此理。今看來 漢唐以下諸儒說道理見在史策者,便直是說夢! 只有箇韓文公依稀說得略似耳。文蔚。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一 禮八朱子语类
雜儀 自三代後,車服冠冕之制,前漢皆不說,只後漢志內 略載,又多不可曉 。以下服。 古者有祭服,有朝服。祭服所謂鷩冕之類,朝服所謂皮弁、玄端之類。天子諸侯各有等差。自漢以來 ,祭亦用冕服,朝服則所謂進賢冠、絳紗袍。隋煬 帝時始令百官戎服,唐人謂之「便服」,又謂之「從 省服」,乃今之公服也。祖宗以來 ,亦有冕服、車騎、黃綠作旗之類,而不常用,惟大典禮則用之。然將用 之時,必先出許多物色於庭...
-
朱子語類卷第九十 禮七朱子语类
祭 如今士大夫家都要理會 古禮。今天下有二件極大底事,恁地循襲:其一是天地同祭於南郊;其一是太祖不特立廟,而與諸祖同一廟。自東漢以來 如此。又錄云:「千五六百年無人整理。」「子謂為 芻靈者善,謂為 俑者不仁。」雖是前代已用物事,到不是處,也須改用教是,始得。」賀孫。以下天地之祭。 古時天地定是不合祭,日月山川百神亦無合共一時祭享之禮。當時禮數 也簡,儀從 也省,必是天子躬親行事。豈有祭天便將...
-
朱子語類卷第九 學三朱子语类
論知行 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 先;論輕重,行為 重。閎祖。論知之與行,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則知尚淺。既親歷其域,則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公謹。 聖賢說知,便說行。大學說「如切如磋,道學也」;便說「如琢如磨,自修也」。中庸說「學、問、思、辨」,便說「篤行」。顏子說「博我以文」,謂致知、格物;「約我以禮」,謂「克己復 禮」。泳。 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
-
朱子語類卷第三朱子语类
鬼神 因說鬼神,曰:「鬼神事自是第二著。那箇無形影,是難理會 底,未消去理會 ,且就日用緊切處做工夫。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說盡了。此便是合理會 底理會 得,將 間鬼神自有見處。若合理會 底不理會 ,只管去理會 沒緊要底,將 間都沒理會 了。」淳。義剛問目別出。 義剛將 鬼神問目呈畢,先生曰:「此事自是第二著。『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說盡了。今且須去理會 眼前事...
-
朱子語類卷第三十六 論語十八朱子语类
子罕篇上 子罕言利章 行夫問「子罕言利,與命,與仁」。曰:「罕言者,不是不言,又不可多言,特罕言之耳。罕言利者,蓋凡做事只循這道理做去,利自在其中矣。如『利涉大川』,『利用行師』,聖人豈不言利。但所以罕言者,正恐人求之則害義矣。罕言命者,凡吉凶禍福皆是命。若儘言命,恐人皆委之於命,而人事廢矣,所以罕言。罕言仁者,恐人輕易看了,不知切己上做工夫。然聖人若不言,則人又理會 不得如何是利,如何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