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救母这出戏来历不寻常

目连乃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全名摩诃目犍连——没错,是个印度人。他本来信外道,后来追随释迦牟尼为僧,成为十大之一,号称神通第一,在佛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在去寺庙可以看到释迦牟尼塑像左右侍立着阿难和迦叶,实际上在佛陀成道初始,终日侍奉左右的是舍利弗与目连。 中国文化有个本事,就是能把所有外来文化消融、同化,变成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轻易被外来文化吞噬改造,对宗教也是一样。佛教进入中国初期,发展并不顺利,因为佛教讲究“出家”,不认父母,不拜君王,这与讲究“父母在、不远游”“三纲五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大相径庭,很难被中国人接受;于是中国释家不得不跟着儒家一起宣扬忠孝当先,竭力挖掘出佛陀和孝顺父母的点点滴滴,勉强把出家和孝顺扯在一起讲圆了。目连僧在佛经中有从地狱中救母的经历,本来是为了证明目连之“神通第一”,但是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这个典故被挖掘出来宣扬佛门孝义,结果成了中国最受欢迎的佛教故事之一。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目连僧,已经完全中国化了:他英武,儒雅,忠孝双全,有个中国名字叫傅罗卜,父亲傅相因事佛行善而升入天堂,母亲提却因不敬佛陀而被打入地狱。傅罗卜辞谢朝廷征召,毅然闯入地狱寻母,历尽千辛万苦救得母亲重返人间……这个故事早在北宋年间就已经搬上舞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证可考的戏曲剧目,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因为符合儒释道各方理念乃至统治阶级的利益,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在各种地方戏曲中都有演绎,甚至还发展出一个专门的剧种叫做“目连戏”。清代宫廷大戏中有一出《劝善金科》,就是全新整编的目连故事;而更受民众欢迎的大约还是地方目连戏,粗犷,古朴,各种高难技巧炫人眼目,每逢年节连演多日,几乎成为许多地区的民俗。 由于可想而知的原因,目连戏在新中国成立后遭遇禁演,如今各剧种的传承都岌岌可危,传承人屈指可数。京剧舞台上的《目连救母》相对常演,但是前后剧情都已经砍得精光,功夫特技流失殆尽,变成一折纯粹的老旦和小生唱工戏:“我的儿到酆都将娘搭救,看不见小娇儿我两泪交流……”佛法无边的教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观众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提与傅罗卜的深情,还有看守酆都城的大鬼小鬼的欺软怕硬。京剧老戏就是这样,无论演皇宫内院,还是演地狱天堂,它都有本事演出浓郁的人间烟火气,看着就像是邻家大叔大娘在唠家常。 至于原汁原味的目连戏,去年倒有泉州打城戏之全本《目连救母》复排,分上中下三本连演三天,“吃火吐火”“吃纸拉肠”“耍铙钹”等传统特技一一再现,小灰因琐事缠身未能前往拜睹,以后也不知能不能重演了,真是抱憾啊。或许日后发大心愿,下大气力,到南方小乡村去寻根采风,还能有机会在乡间祭祀活动中看到一点点原生态的目连戏。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佛祖保佑吧。

标签: 戏曲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