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四 朱子十一朱子语类
訓門人二 先生問:「看甚文字?」曰:「看論語。」「看得論語如何?」曰:「自看論語後,覺得做工夫緊,不似每常悠悠。」曰:「做甚工夫?」曰:「只是存養。」曰:「自見住不得時,便是。某怕人說『我要做這箇事』。見飯便喫 ,見路便行,只管說『我要做這箇事』,何益!」文蔚又言:「近來 覺有一進處:畏不義,見不義事不敢做。」曰:「甚好。但亦要識得義與不義。若不曾睹當得是,顛前錯後,依舊是胡做。」又曰...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八 朱子十五朱子语类
訓門人六 先生問伯羽:「如何用功?」曰:「且學靜坐,痛抑思慮。」曰:「痛抑也不得,只是放退可也。若全閉眼而坐,卻有思慮矣。」又言:「也不可全無思慮,無邪思耳。」以下訓伯羽。 學者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等,多有事在。然初學且須先打疊去雜思慮,作得基址,方可下手。如起屋須有基址,許多梁柱方有頓處。 觀書 須寬心平易看,先見得大綱道理了,然後詳究節目。公今如人入大屋,方在一重門外,裏面更有數重...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五 朱子十二朱子语类
訓門人三 問「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曰:「曾點漆雕開是合下見得大了。然但見大意,未精密也。」因語人傑 曰:「正淳之病,大概說得渾淪,都不曾嚼破殼 子;所以多有纏縛,不索性,絲來 線去,更不直截,無那精密潔白底意思。若是實識得,便自一言兩 語斷 得分明。如今工夫,須是一刀兩 段,所謂『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如此做頭底,方可無疑慮。如項羽救趙,既渡,『沈船破釜,持三日糧,示士卒必死,無還心』...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朱子十六朱子语类
訓門人七 欲速之患終是有,如一念慮間便出來 ,如看書 欲都了之意,是也。以下訓方。 方行屋柱邊轉,擦下柱上黑。見云:「若『周旋中規,折旋中矩』,不到得如此。」大率多戒方欲速也。 方云:「此去當自持重以矯輕。」先生曰:「舊亦嘗戒釋之以安重。」 方云:「此去欲看論語,如何?」曰:「經皆好看,但有次第耳。」前此曾令方熟看禮記。 臨行請教。曰:「累日所講,無非此道,但當勉之。」又曰:「持守可以自勉...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十一 朱子八朱子语类
論民 建寧迎神。先生曰:「孟子言:『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今人心都喎 邪了,所以如此。泉州一富室,捨 財造廟,舉室乘舟往廟所致祭落成,中流舟溺,無一人免者。民心不得其正,眼前利害猶曉 不得,況欲曉 之以義理哉!」必大。人傑 錄略。教民。 今欲行古制,欲法三代,煞隔霄壤。今說為 民減放,幾 時放得到他元肌膚處!且如轉運使每年發十萬貫,若大段輕減,減至五萬貫,可謂大恩...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一 程子門人朱子语类
總論 問:「程門誰真得其傳 ?」曰:「也不盡見得。如劉 質夫朱公掞 張思叔輩,又不見他文字。看程門諸公力量見識,比之康節橫渠,皆趕不上。」義剛。程子門下諸公便不及,所以和靖云:「見伊川不曾許一人。」或問:「伊川稱謝顯道王佐才,有諸?」和靖云:「見伊川說謝顯道好,只是不聞『王佐才』之語。」劉 子澄編續近思錄,取程門諸公之說。某看來 ,其間好處固多,但終不及程子,難於附入。璘。必大錄云...
-
朱子語類卷第一百 邵子之書朱子语类
康節學於李挺之,請曰:「願先生微開其端,毋竟其說。」又恐是李學於穆時說。此意極好。學者當然須是自理會 出來 ,便好。方。 「伊川之學,於大體上瑩徹 ,於小小節目上猶有疏處。康節能盡得事物之變,卻於大體上有未瑩處。」用之云:「康節善談易,一作「說易極好」。見得透徹 。」曰:「然。伊川又輕之,嘗有簡與橫渠云:『堯 夫說易好聽。今夜試來 聽它說看。』某嘗說,此便是伊川不及孔子處。只觀孔子便不如此。」僩...
-
朱子語類卷第一朱子语类
理氣 上 太極天地上 問:「太極不是未有天地之先有箇渾成之物,是天地萬物之理總名否?」曰:「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動 而生陽,亦只是理;靜而生陰,亦只是理。」問:「太極解何以先動 而後靜,先用而後體,先感而後寂?」曰:「在陰陽言,則用在陽而體在陰,然動 靜無端,陰陽無始,不可分先後。今只就起處言之,畢竟動...
-
断讼一第十九潜夫论笺校正
五代不同礼,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盖世推移而俗化异也〔二〕。俗化异则乱原殊,故三家符世〔三〕,皆革定法〔四〕。高祖制三章之约〔五〕,孝文除克肤之刑〔六〕,是故自非杀伤盗臧,〔七〕文罪之法,轻重无常,各随时宜,要取足用劝善消恶而已〔八〕。 〔一〕○铎按:东汉狱讼繁兴,其流有二:一则王侯骄淫负债,残掠官民;一则奸徒迫嫁妇人,利其聘币。祸根所在,绐欺而已。故节信议重罚塞原而着之篇。...
-
思贤一第八潜夫论笺校正
国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乱也。人君莫不好治而恶乱,乐存而畏亡。然尝观上记〔二〕,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不数〔三〕,夫何故哉〔四〕?察其败,皆由君常好其所乱,而恶其所治;憎其所以存,而爱其所以亡〔五〕。是故〔六〕虽相去百世,县年一纪〔七〕,限隔九州〔八〕,殊俗千里〔九〕,然其亡征败迹〔一0〕,若重规袭矩〔一一〕,稽节合符〔一二〕。故曰:虽有尧、舜之美,必考于周颂〔一三〕;虽有桀、纣之恶...